1994年8月,我應日本民間組織銘心會邀請,與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代表夏淑琴赴日參加緬懷亞太地區戰爭遇難者活動。在廣島和長崎,日本紀念原子彈爆炸死難者的規模遠超我的想象。集會規模超過10萬人,首相、黨領袖、議會議長等都參加。正是通過這樣的紀念形式,原本是戰爭加害國的日本,卻扮演起受害國角色。
  相比之下,我國雖然近現代遭受巨大災難,但為此所做的事太少。回國之後,我立即建議省市有關部門也要舉辦有關隆重儀式,警醒後人、不忘歷史。
  1994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57周年祭日,省暨南京市社會各界人士第一次在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悼念30萬遇難同胞的紀念活動,迄今連續堅持20年。但是,我一直心存遺憾,悼念活動一直停留在地方層面,紀念規模從未超過1萬人,規模和級別既不匹配其歷史地位,且不符合國際慣例。我在許多公開場合,大聲呼籲要將祭奠提升到國家公祭級別。
  2005年3月,第十屆全國政協三次會議召開,全國政協常委趙龍首次提交“把每年的12月13日定為國家公祭日”的提案。2012年第十一屆全國政協五次會議上,趙龍再次提交相關提案。同年3月召開的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鄒建平代表也提出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祭日舉行國家公祭”建議案,代表委員們聯合簽名響應,媒體和民眾熱議如潮。
  重溫歷史不是要復仇,而是為了警醒。正像南京大屠殺幸存者李秀英生前所說:“要記住歷史,不要記住仇恨”,這位在南京大屠殺期間身體被日軍戳了37刀而大難不死的19歲孕婦,在活到80多歲時說的這句擲地有聲的話,值得每一個人深省。
  戰後,作為加害國的日本,總有一些人對南京大屠殺這一已有法的定論和歷史判決的史實說三道四,或故意狡辯,或拒不承認。2013年12月26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不顧亞洲多國人民感情,悍然參拜靖國神社。他的行徑遭到多國輿論聲討。我外交部發言人建議其“應該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看看”的巧妙回應,贏得了國內民眾的強烈支持。
  在此歷史與現實背景下,通過國家立法對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進行再一次法的定論,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進行國家公祭,既是為了維護南京大屠殺的歷史真相,更是駁斥日本右翼勢力無恥讕言,具有重要的歷史與現實意義。
  順應群眾和媒體的呼聲, 12·13國家公祭活動被提上議事日程。經過多方合力促成,今年初,12月13日正式被全國人大常委會確定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及李慧獨家供稿
  登陸新華報業網(www.xhby.net)、揚子晚報網(www.yangtse.com)、中國江蘇網(www.jschina.com.cn),可查看完整連載。  (原標題:設“國家公祭日”不為記住仇恨)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xmlwrn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