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大埔舊墟天后宮後面有一條舊墟直街
  今天的大埔舊墟除了一座始建於清初、一九三七年重建的天后宮外,已難尋覓舊痕跡了。反觀一河之隔的大埔新墟(富善街),仍保留古老的文武二帝廟和大埔墟火車站,且雙雙成為法定古跡,難怪有不少人誤以為該處是舊墟。
  大埔舊墟始於何時?可從光緒十八年(一八九二年)的《大埔示諭》得知。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鄧祥、鄧天章二人向新安縣申請在鄧孝子祠側立墟,所得收入用作鄧孝子祠的經費。該墟名“大步頭墟”(光緒初年改稱“大埔墟”),吸引大埔一帶村民到來買賣,後來發展為區內的經濟中心。
  嘉慶年間,泰亨文氏崛起,計劃在大步頭墟附近的文屋村開鋪招商,但遭鄧氏控告。新安縣衙門判文氏可以建屋,但不許變成商鋪出租。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文屋村毀於颶風,文氏又申請建墟,再被鄧氏控告。新安縣衙門於一八九二年發出《大埔示諭》,禁止外姓在墟內立鋪。但同年卻批准文氏與另外六個鄉約(即大埔七約)在大埔墟對岸立市,層次較墟低一級,稱為“太和市”。
  隨著廣福橋和九廣鐵路大埔墟車站相繼建立,太和市日漸繁榮,且後來居上,稱為“大埔新墟”。大埔墟日漸衰落,變成“大埔舊墟”。舊墟位置已難以稽查,估計離天后宮不遠。天后宮後面有一條街道名“舊墟直街”,不知是否從大埔舊墟演變而來?
  (摘編自香港《大公報》 文/陳天權)  (原標題:大埔舊墟(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xmlwrn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